close

   剛開始我看到海報上的貝嶺先生時,我只知道他是位來自中國的流亡作家,相貌和作品我一次也沒看過,但是對於在幸福、民主的環境下成長的我們,不免對於流亡作家有些好奇:他是不是像古人一樣,因為環境的關係,作品裡呈現出和以往截然不同的滄桑感?他對於自己的祖國感想觀念是什麼樣子?會因為自己被遣送出境而對祖國有些負面的想法嗎?等到貝嶺先生上台的那一刻,我才發現,他是位從外表就能知道是位藝文分子的人,有著長髮和眼鏡,斯斯文文及歷經滄桑的感覺。

 

 

   當貝嶺先生一講話,我驚覺到:好熟悉的聲調!原來他因為在台灣住久了,有些捲舌音沒有了,中國習慣用語不見了,非常像是埔里隨處可見的藝術家。當貝嶺先生朗誦起他自己的作品的時候,我感覺到那種磅礡無奈的感覺,像是高山上的狂風下的綠草,雖然彎著腰但是仍屹立不搖。字詞之間常常有隱喻和象徵,除了藝術表現之外,還有著不可一時不能單純看透、看完的意象,比直接表明更能感動我,讓我能直接感受到那種壯闊深幽的感覺。貝嶺先生最常講的一句話:「離祖國愈遠,離母語愈近」令我印象深刻,身在外國,怎麼離母語近?他說最初到達異國時,雖然身處在外語的環境裡,但是自己在寫作時還是使用母語,而且對自己的作品有更多的革命情感。但是因為身處在外國的關係,若想要宣揚自己的觀點,敘述流亡作家的經歷,還是得用外語來寫作,果然,外國記者們對來自中國的作家們有了興趣,常辦一些記者會、簽書會及演講,也不免和中國代表起衝突。

   經過這次演講,我對於流亡作家有更多的認識,也對他們的勇氣起了敬意,也對於他們的作品也有了興趣。當貝嶺先生與老師開始談話,開始了作家與教育者的交流……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貝嶺 流亡作家
    全站熱搜

    昭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